咖啡馆:创新创业者的灵感绿洲

小王

咖啡迷人的香气可以使人卸下功利、目的,转向随性、偶得、审美。在轻松、友好的社交氛围下,可以激发即兴发挥、瞬间灵感,从而创造新的机缘。

创新创业与“第三空间”的联系正日益紧密。蕰藻浜畔的智慧湾聚集了近600家企业,数千人在此办公。与此相应,园区主干道两旁,知名咖啡品牌纷纷落户。

上海拥有超过9500家咖啡馆,当之无愧为“世界咖啡之都”。今年,“上海咖啡文化周”升级为“上海国际咖啡文化节”,于5月1日拉开帷幕。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敏锐地意识到,除了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外,人们还渴望第三种空间,而咖啡馆恰好满足这一需求。基于这一理念,他将星巴克发展成全球知名的专业咖啡烘焙商和零售商之一。

如今,“第三空间”理论被广泛认可和应用,并更多地与创新创业联系起来。在硅谷,初创团队喜欢在咖啡馆开会;在巴黎左岸,楼下是咖啡馆,楼上就是工作室。美国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指出,不相识的人之间交流信息,会产生新知识。而咖啡馆为此类交流提供了绝佳平台。

在科技企业云集的街区、园区里,“第三空间”的咖啡馆孕育着什么?

小小咖啡馆催生大项目

在上海,创新的思维、创业的机会,往往诞生于张江、大学路以及各产业科技园的咖啡馆中。

“咖啡馆就是我们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工作日的下午,声网公司的小马很少待在办公室,而是前往杨浦区大学路最东端的Peets coffee皮爷咖啡馆,喝一杯深烘的黑咖啡。这是一家充满加州风情的店铺,明亮宽敞的空间搭配原木色调,温暖、自然,充满手工感。

皮爷咖啡馆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旧金山,与硅谷有着密切联系。从码农到科技公司巨头,湾区的居民都喜欢光顾皮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几个高中生在皮爷买咖啡时,因为穿着硅谷大佬们都喜欢的某款马甲,竟被错认成风险投资人。顿饭工夫,就融资了5亿美元。

虽然是玩笑,但也从侧面印证了两件事:第一,搞创新创业的,确实都喜欢去咖啡馆;第二,小小的咖啡馆里,随时可能孕育出一个大项目。

声网就是从咖啡馆里成长起来的“独角兽”企业。2014年,声网创始人赵斌来到大学路,在一栋写字楼的8楼租用了几个工位。老员工回忆,当时的办公空间非常局促,大家讨论问题、会见客户、谈项目、聊合作时,都更愿意下楼找家咖啡馆。“咖啡馆有一种轻松的氛围,有些天马行空的点子在会议室里可能不好意思说,喝咖啡的时候顺口就说出来了。事后证明,这些点子还不错。”

依靠这些在咖啡馆中迸发的灵感、谈下的合作,声网一步步成长为全球实时互动云服务的“隐形冠军”。全球集成RTC(实时音视频)能力的社交App中,超过一半使用的是声网的技术和服务。声网API已赋能社交直播、教育、游戏电竞、物联网、AR/VR、金融、保险、医疗等20多个行业、200多种场景。

咖啡至今仍是声网企业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员工们经常在咖啡馆里寻求灵感,同时也会在这里与客户沟通。位于大学路的大创智地区内有不少企业都是声网的客户,他们也习惯了这种做法。

咖啡馆对创新的影响甚至可以在声网的产品中直接体现出来。声网的“元宇聊”解决方案(通过 3D 空间音频技术提供在线对话的虚拟场景)的第一批场景就涵盖了咖啡馆。习惯在咖啡馆办公的项目经理认为,既然咖啡馆的氛围如此良好,何不创建一个虚拟的咖啡馆,以缓解用户之间最初沉闷、尴尬的沟通气氛呢?

**与行业领袖轻松交流**

咖啡馆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加拿大莱桥大学迪隆商学院终身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EMBA 项目特聘客座教授鲍勇剑认为,咖啡的迷人香气可以让人们放下目的性和功能性,转向随机性、偶然性、审美性,“轻松友好的社交氛围能够产生许多‘临场发挥’和‘临时起意’,进而创造新的联系。”

在李政道研究所工作的年轻科研人员小黄告诉记者,他刚到张江不久,就已经与许多本专业领域的国际前沿学者建立了联系和交流。“只要去楼下的咖啡馆喝杯咖啡,就能遇到这些学术大咖。”他说,“在咖啡馆里‘拦’住他们请教问题,对方通常都很乐意回答。”

**无界的交流促进创新**

在大学路,上海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联合港中大上海中心、创智天地 KIC 等共同发起双创公益服务品牌活动“学院咖啡”。负责人杨苓表示,这些活动通常没有明确的目标,并不一定非要达成合作或签订协议,而是一个互相认识的平台,提供一个互相握手的机会,让大家可以放松下来,与新认识的朋友无界限地交流。

无目的、无界限反而促成了许多惊喜。一家研发空气压缩机的公司在“学院咖啡”活动上在英特尔的推荐下找到了设备远程运维管理的解决方案。十几家金融科技企业在同一场活动上碰面后才发现,各自的产品可以拆分组合,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一位获得过香农奖的港中大教授原本计划通过打造 DPU 芯片的模式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落地,但喝完咖啡后改变了主意,因为一位从事芯片设计的“咖啡友”提醒他,原来的计划成本太高,很难实现,而先找到市场需求可以少走弯路。

小黄认为,在咖啡馆里,没有老师学生之分,也没有老板员工之分。人们走进咖啡馆,坐在一起,互相道一声“你好”,问一句“喝啥”,呷一口苦涩酸甜,没有什么是不能聊的。

经常参加“学院咖啡”活动的小伙子 Roy 回想起在美国留学的日子,“在美国,几乎所有顶尖大学都会频繁举办轻松愉悦的社交活动,以促进创新创业。端起咖啡,与‘大佬’握手会更轻松一些。”

咖啡馆:创新创业者的灵感绿洲

**创新创业与“第三空间”**

霍华德·舒尔茨在其自传《将心注入》中解释了这种现象:咖啡馆提供了纽带关系,将喜爱咖啡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咖啡馆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刚需。

在上海,写字楼和产业园有没有引进年轻人喜爱的咖啡品牌,已经成为衡量其能级和吸引力的重要指标。

例如,大学路是杨浦区咖啡馆最密集的一条马路,而环绕着大学路的大创智地区也是杨浦甚至全市科技企业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在独立咖啡馆流浪者、ALL THE LOVERS Deep、Trua Boo,或连锁大牌星巴克、阿拉比卡、皮爷等,人们一边品味咖啡,一边探讨程序调试难题或新点子的市场潜力。

近年来,张江涌现了众多新潮咖啡馆,包括棉里咖啡、blichi coffee、melax coffee、美拉德咖啡研究所等。张江人每天都能打卡不同的咖啡馆。

“工作繁忙,楼下的咖啡馆是我们最近、最经济的放松和交流空间。”一位张江职工向记者表示。

郊区也积极招揽咖啡馆,但面临的挑战更大。宝山区一位领导表示,“园区宣传得再好,科技企业都会考察周边配套设施,这将影响其是否落户。”同样的,品牌咖啡馆也有自己的考量,在郊区开一家星巴克的难度不亚于引进一家高科技企业。

随着上海郊区近年来大力发展创新创业,咖啡馆和科技企业也开始在郊区“双向奔赴”。

2022年8月,北郊未来产业园迎来了星巴克分店。开业当天,门店大排长龙,至今人气火爆,甚至吸引了周边园区的企业人士前来会客聚餐。

在此之前,星巴克曾四次拒绝北郊未来产业园的邀约。但随着园区入驻的科技企业数量增多,达到星巴克的“亮灯率”要求后,星巴克转变了态度。签约后,星巴克还在店中设立了一块配备显示屏的“星巴克科创会客厅”区域,供企业免费使用。

这个科创会客厅是一个缩影,反映了创新创业与“第三空间”之间的紧密关联。蕰藻浜畔的智慧湾聚集了近600家企业,五六千人在此办公。与之相对应,园区主干道两侧,知名咖啡品牌争相入驻。深入一些小巷,还能找到几家独立咖啡馆。

同样,宝山南大数智中心的Manner咖啡吸引了电子商务等多家企业前来考察。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的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企业员工更是与园区星巴克的咖啡师们成为了熟人,因为他们经常光顾星巴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品牌家电排名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44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