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高新:精品运营缔造小场域大作为

小王

在上海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的环境下,受限于稀缺的土地和有限的开发空间,高新技术园区建设似乎与这里格格不入。在上海市北高新(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北高新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上海市北高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北高新”)的经营下,坐落于上海市静安区中环北侧的上海市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以下简称“市北高新园区”或“园区”),不仅实现了从传统老工业园区到都市型产业园区的华丽蜕变,更转型为现代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未来还将加速打造成为上海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的典范。

历经三十余年的开发,市北高新园区已构建“数智市北”品牌特色,并入选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目前园区集聚了超过 4000 家注册企业,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28 家,具有总部特征的各类领军型龙头企业 100 多家,数据智能特色企业 700 多家。

市北高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中峰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数据智能为核心发展脉络,不断强化产业生态融合建设,加快向国内“创新创业沃土”和“科技产业名园”迈进。

明确转型目标

市北高新园区的前身是市北工业新区,经原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 1992 年 8 月。经过十年的努力,市北工业新区解决了土地空转等一系列问题,逐步集聚了一批纺织、电子、冶金、轻工等传统制造业企业。

度过艰苦创业期,2003 年,园区在上海市率先提出发展“2.5 产业”(生产性服务业)。2007 年,园区规划面积由 1.26 平方公里扩容至 3.13 平方公里。2009 年,经上海市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上海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市北高新技术服务业园区”。至此,初步完成了产业转型、形态转型和功能转型。

在转型发展取得初步成果后,产业转型迭代迈入新阶段。2010 年,园区被上海市经信委授予上海市云计算产业基地,并在同年与南通市原港闸区共同启动建设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项目。2011 年,园区整体被纳入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4 年,园区成为全国首个以服务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在空间上置身全局,在时间上瞄准未来。2017 年至 2020 年这关键的三年时间内,园区启动了首个百亿级、百万方、百米高的载体项目——静安国际科创社区,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了包括上海市大数据产业基地、城市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等在内的一系列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

“回顾数次转型历程,市北高新园区总能立足国际视野,紧跟国家战略,在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中把握住一次又一次的发展机遇。”孙中峰告诉记者,早在 2003 年,当时的市北工业新区就已走出国门,学习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的先进发展理念,并围绕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率先在全市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即“2.5 产业”。

“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学习先进理念,另一方面积极顺应现代产业大趋势。”

2010年,园区顺应国家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趋势,聚焦于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吸引了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海信投、上海大数据股份等机构进驻,龙头企业的聚集效应初现。

目前,园区正深入打造“数通链谷”,建设“可信数据经济试验区”。市北高新园区经过7年多的部署和布局,准确把握产业变革趋势,与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同频共振、同向前行。

从产业集聚层面来看,市北高新园区已形成“云-数-智-链”的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成为上海数据资源最丰富、数据智能企业最集中、数据应用场景最广泛的区域之一。

作为静安区的国资企业,市北高新运营的市北高新园区,是静安科技创新发展的亮点。园区正围绕“再造一个新市北”的战略目标,提升总部经济能级,打造科技产业名园。

对于开拓增量市场,市北高新园区总经理孙中峰认为,大企业、链主型企业和社会资源是关键因素。“市北高新园区应放眼全国,吸引更多优质资源。”

静安国际科创社区是园区首个百亿级、百米高、百万方的载体项目,重点打造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千亿级产业集群,预计2024年年底交付运营。

虽然面临着挑战,如空置载体去化、经济压力和同质化竞争,“内卷”文化盛行等,但园区需要通过转变来克服困难。

要转变房地产开发商的思路,成为园区运营服务商。园区开发人员必须抛弃收取租金的思维,思考未来如何与园区企业形成富有粘性的生态合作。

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尤其是加强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研判。孙中峰表示,作为园区管理者和经营者,抢先一步掌握园区企业所属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至关重要,这也是当下亟需提升的一个层面。

第三个转变是不断提升迎难而上的能力。当整个经济发展处于较为平稳的阶段时,园区发展和规划也有可能处在舒适区,如今则更多是要主动出击,发现优势产业,寻找高质量企业。

市北高新:精品运营缔造小场域大作为

在局限中施展宏图

建园三十多年来,市北高新从 1.26 平方公里扩大到 3.13 平方公里,再到 3.31 平方公里。在局限的空间内深刻践行“精品园区运营商”运营理念,不断提升自身实力。

对于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产业园区来说,土地资源稀缺、开发空间有限等现实问题是制约发展的“通病”。那市北高新园区又是如何克服的?

“在局限中施展宏图”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孙中峰介绍,在推进城市更新的过程中,既有着空间提升、品质提升、功能提升的现实需要,也承担着区域功能再造、形象重塑、人才集聚的重要使命。

2024 年首个工作日,静安区举行了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位于市北高新园区内的走马塘城市更新区的静安瑞创谷项目正式开工。据悉,走马塘城市更新规划面积 0.6 平方公里,未来将释放 70 万立方米的建筑体量,并以“数据智能 + 生命健康”为特色,推动“工业上楼”,打造“智造空间”。

“走马塘城市更新区正在加速转型,该区域已入选上海市首批城市更新四个入库项目之一,其中静安瑞创谷项目成为了静安区首例‘交地即交证’项目。”孙中峰介绍,“已先后与百联集团、上勤集团和东方集团等市属国企联手开发,未来该区域将成为高效复合、混合多元、开放共享、出行宁适的 7×24 小时活力社区。”

一个个城市更新方案的落地,离不开差异化竞争理念的坚定贯彻。在孙中峰看来,做好园区发展差异化竞争的关键在于加强对主导产业的理解力、创新策源的整合力、企业人才的服务力、市场接轨的运营力。

市北高新园区上海区块链生态谷就是一个有力证明。作为上海首个以区块链为主题的产业集聚区,上海区块链生态谷助力静安、代表上海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地区。当前,静安正以此为抓手,积极推动“大数据 + 区块链”融合发展,即打造以应用创新生态为特色的上海区块链发展应用先行示范区,打响“链世界、通全球”的“数通链谷”品牌。

事实上,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为数不多成片规模,且具备两千亿元营收的高科技产业园,市北高新园区已成长为静安区对接“全球科创中心”和“国际数字之都”的核心承载区。

“始终以科创企业‘时间合伙人’的角色为定位,从生态营造等方面积极寻找突破口,努力培育和集聚一批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与人才。”

孙中峰透露,近年,市北高新集团大力推动科创引培联盟发展,成员数量从最初 10 余家扩展至目前的 75 家。

在今年公布的“静安百企成长计划”名单中,来自该园区的 27 家企业入选,涵盖卡斯柯、风语筑、华院计算、天翼数字生活、国际招标等优秀企业。这些企业与静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目标方向高度契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品牌家电排名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68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