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齐发力,揭秘激光产业十年腾飞之秘
今年是中国迈入新时代 75 周年,亦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历史性交汇,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趋势。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入区域重大战略重点城市,探寻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亮点,由羊城晚报携手全国媒体开展新质生产力全国行活动。活动将于 5 月至 8 月期间,以深度调研报道的形式呈现科技创新浪潮、产业迭代变革和数智化动能澎湃的新质生产力图景。
在武汉,羊城晚报与极目新闻深入科创产业一线,探索构建新质生产力的秘诀。
号称“中国激光第一股”的华工科技总裁助理李慧表示,华工科技从刚成立时的不足 7000 万元校办企业,成长为中国光谷的“百亿军团”之一,得益于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始终瞄准国家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目标加速前进。
校办企业打造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典范华工科技的发展历程,正如李慧所说的,是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典范。
上世纪 90 年代,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周济院士提出产学研协同发展的思路,华工科技便肩负起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任。“它不仅代表国家竞争力,更致力于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在武汉光电产业的核心区域,华工科技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的科创资源,聚焦光电行业痛点和关键技术,深耕细作,以自主创新为主导。
随着规模壮大,华工科技从校办企业华丽转型为领军企业,带动湖北省内 200 多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表示,华工科技通过领衔关键核心部件、装备的国产化,推动了中国激光产业链的“黄金十年”。
华工科技年报显示,2023 年研发费用达到 7.5 亿元,同比增长 32.51%,占营业收入的 7.34%。
华工科技联合华中数控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五轴数控系统”,实现了明星产品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核心部件的全国产化。自主研制的 IC 载板激光刻蚀装备,可快速检测近万颗芯片缺陷并激光刻蚀,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李慧认为,华工科技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公司坚定走创新发展之路,启动猎鹰人才计划,不遗余力地引进和培养人才。近年来,公司又提出了博士 100 计划,用 3 年时间招聘 100 名博士优化人才结构,去年更是招入了 200 多名硕博士,彰显了对人才的重视和对未来发展的远见布局。
产学研用的融合发展是华工科技取得成功的关键。
公司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促进了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有效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在此过程中,华工科技不仅自身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还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资金的投入和运用是华工科技实现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司充分发挥了风险投资、产业基金、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等融资机制的协同作用,为科研成果的创新转化提供了有效的资本动力。
华工科技成功打造了40多个智能产线和智能工厂项目,如湖南中联重科、太原重工的智能工厂项目,以及与新能船业芜湖船厂合作的智能生产线。这些项目展示了华工科技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产学研用融合实力。
华工科技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是未来城激光精密微纳加工产业基地、光电子信息研创园的建设。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优势学科,结合产业需求,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高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了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集聚。
华工科技与国内外200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断推动光电子、激光装备等前沿领域的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应用。
华工科技在鄂州建立的大型激光装备制造基地,通过自身的技术发展和体量增长,吸引了20多家供应商在周边驻扎。这种集聚效应提升了当地产业链的完整性,增强了整个区域的产业竞争力。
华工科技重视品牌建设,提升了湖北省产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公司还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让供应商根据华工科技的产品发展方向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供应链的高效协同。
通过这些措施,华工科技带动了整个湖北省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为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慧表示:“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基于大湾区优越的政策,当地政府给予了我们大量关怀和支持;二是由于大湾区汇集了我们 30 多家大客户,并贡献了我们 30% 以上的销售额。”
李慧指出:“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创新最前沿地区就在粤港澳大湾区,因此我们将密切关注大湾区科技企业的布局和关注点,这也是一条很好的发展方向。”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科技型企业更是绝对的主力军。”马新强近期向媒体透露,华工科技将继续开展前瞻性技术和产品布局,围绕行业发展和国家需求启动若干项目预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华工科技还将跨行业、跨区域整合创新资源,与产业链和供应链合作伙伴携手补足、强化、固化和延伸链条,实现协同创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