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日前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深入剖析今年政策成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明确了下阶段政策取向和重点,释放了积极信号。针对市场关注的金融支持力度、“钱去哪、钱在哪”、手工补息等问题,报告作出了回应,回应市场关切。
提升实体经济支持质效
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特别分析了信贷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强调“我国信贷总量已从过去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增速放缓至个位数,但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减弱”。当前我国信贷存量规模已较高,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速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季度以来,央行愈发重视引导信贷均衡投放。央行行长潘功胜在1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经济回升向好需要稳定、持续的信贷支持”,并强调“央行将引导金融机构把握好节奏,稳固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预计全年信贷投放节奏将会更加均衡”。从一季度金融数据看,金融总量稳步增长,信贷节奏更加平稳。
按照历史规律,每年的4月份、7月份、10月份通常是贷款“小月”,但从银行反映的情况看,今年4月信贷投放平稳,“小月不小”。
今年以来,各项金融总量指标仍保持较高增速,表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小。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从历史同期看,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仍处于较高水平,且增速也与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匹配,再考虑去年的高基数,实际上是不低的。今年一季度贷款增量与以往正常年份比也比较高。
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也强调,“疫情三年,为着力稳住经济大盘,金融又加大了逆周期调节力度,存量货币信贷已经不低,并将持续发挥作用。”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消退,货币信贷增速向常态化水平回归是合理的。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更加重要。此前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在经济高质量转型过程中观察金融指标,不仅要看量,更重要的是看质。今年以来,央行有关负责人多次强调要盘活金融资源存量,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明确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信贷需求较前些年会出现“换挡”,信贷结构也在优化升级,即使信贷增长比过去低一些,也足够支持经济平稳增长。
3月末,金融机构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3%、13.5%和10.7%,均明显高于9.6%的全部贷款增速。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转变,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加强,加之一些与传统发展模式关联度较高的低效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这些领域的贷款增速有所放缓。总的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体现了有增有减,盘活出来的资源更多地投入了应该支持的领域,有利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破解“钱去哪了”之谜
截至 4 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总量达 301.19 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实体经济需求不足,通胀水平较低,引发市场质疑:这些庞大的资金流向了哪里?是否真正支持了实体经济?
对此,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通过分析银行存贷款流向,阐述了“钱去哪了”的问题。
“钱”是指货币,根据我国货币分类,可分为 M0、M1、M2 三个层次。M0 为现金,流动性最强;M1 为 M0 加上单位活期存款;M2 为 M1 加上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存款等。
通过银行存款统计可反映“钱在哪”,而分析银行资产端可了解“钱去哪”。
央行通过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向,但资金使用最终取决于经济主体的实际需求。过去,我国贷款主要投向企业,集中在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等重资产领域,以中长期贷款为主。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央行主动引导资金投向发生了变化。信贷结构优化,但由于有效消费需求不足,实体经济供给端和投资领域仍获得更多融资,这解释了为何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国通胀仍保持低位。
货币政策报告指出,只要银行资产扩张,货币就会不断产生,在企业、居民、政府间循环流动。分部门看,由于居民消费尚未完全恢复,目前资金主要淤积在居民手中。
受疫情影响,居民和企业风险偏好降低,更倾向于收益稳定的存款,尤其定期存款,导致经济循环中可用的资金减少,造成老百姓和企业微观上感觉缺钱,而金融体系货币总量却在增加的矛盾。
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政策重点应转向提升消费需求,平衡供需。央行可调节货币供应总量,但资金流向主要受借款人需求影响,需要财政等政策协同发力。
随着直接融资和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银行存贷款已不再是融资的主要渠道。未来 M2 增速放缓,非但不是金融支持弱化,反而反映了融资结构优化和金融质效提升,有利于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
治理“手工补息”资金空转
针对“手工补息”问题,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强调,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于4月发布《倡议》,禁止通过补息揽储扰乱存款市场秩序。该倡议明确要求银行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客户提供超出存款利率上限的补息,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增强利率调整效果,稳定银行负债成本。近期,“手工补息”和“资金空转”治理已出台多项措施。业内人士指出,“手工补息”原本是银行用于纠正差错的工具,却被异化为高息揽储手段,用于违规补贴大企业存款利息,导致大企业存款利率“暗箱操作”。随着“手工补息”问题逐步规范,银行此前调降存款利率的成效将更明显,利差收窄压力将减轻,有利于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稳健经营。
针对“资金空转”问题,今年以来,央行多次强调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信贷投放均衡性,适度遏制年初信贷投放“开门红”过快增长。一季度,银行贷款投放节奏回归历史平均水平,为后续季度贷款投放留有余力,抑制了资金沉淀空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资金空转”防控成效初显,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支撑力度将增强。
董希淼指出,“挤掉水分”后的信贷数据更能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随着“资金空转”问题的缓解,未来货币信贷增速可能适当放缓,但这符合合理预期。
董希淼认为,无论是禁止“手工补息”还是规范企业“低贷高存”空转套利,都是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和惯性思维的纠正。这不仅可以整治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规模、不当竞争的行为,也能督促企业更专注于主营业务。从长远看,这将鼓励金融机构差异化经营、创新金融产品,将金融资源投入活力更强、增长前景更好的新型领域,从而提升金融机构的经营能力和服务质量。
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随着信贷结构调整,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减少“资金空转”沉淀,真正需要资金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融资,进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支持效果。董希淼也表示,未来信贷投向有望进一步优化,真实合理融资需求且符合高质量发展方向的市场主体将获得便利、优惠的贷款支持,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也将大幅提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