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东方网记者熊芳雨报道:从20毫米最薄处焊接到70毫米最厚端,焊花四溅,电弧闪烁,一条20多米长的弧形焊缝完美呈现。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的李勇,多年潜心焊接技术。怀揣着建造世界一流海洋装备的梦想,他扎根造船一线,参与了“三峡大坝截流永久性钢结构件”项目、“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建设和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重大工程,率领团队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工匠风采。
磨砺焊工技艺,成为家庭支柱
同龄人还在享受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时,李勇已扛起了家庭重担。父亲去世时,李勇年仅16岁,弟弟只有10岁。为了解决家庭困难,江峡船舶柴油机厂(又称404厂)提前招他入厂,边工作边学习技术。
面对电焊工、修理工、电工等选择,李勇因看到电焊火光四射而选择了电焊。然而实际上手发现,操作远比想象中复杂。焊接时腿要站稳,手持焊枪不能颤抖,高温铁水飞溅,烫伤了厚厚的工服,在手上留下深深痕迹,“几件厚毛衣都被烫得破烂不堪”。李勇说,夏天在封闭机舱或罐体内工作,高温酷热,几个小时下来,里外衣服都被汗水浸透。
正是这种严苛的环境,磨练了李勇的高超技艺。1996年,他参与“三峡船闸人字形闸门制造”重大工程,至今记忆犹新。“全钢结构的启闭机机架,相当于大坝的地基,要承受180米深水位的激流冲击。”他回忆,工期临近,第一批施工小组遇到技术问题。李勇临危受命,带领班组从头开始,两周内完成任务。
攻坚克难,理论助推技术
李勇认为技术如果没有理论支撑,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他自费培训并考取国内首批“国际焊接技师证书”,打开了了解国外焊接技术的大门,使理论得以升华。
李勇的妻子从上海支援三线建设来到湖北。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她始终支持和鼓励他。2001年,看到上海外高桥造船厂招聘信息,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了。没想到,“国际焊接技师证书”和电焊高级技师的资质成为他敲门砖。于是,李勇告别工作19年的老厂,带着一箱电焊技术书籍来到上海,从头开始。
那段时间,李勇争分夺秒地学习船舶焊接技术,几乎每晚都看书到凌晨。
李勇边干边学,仅用一个多星期就考出了中国、美国和法国船级社证书。在后来的海工6GR证书考试中,他还带领10位工人一起通过。
2019年10月18日,备受世人瞩目的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外高桥造船”正式开工建造,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正式跨入大型邮轮建造新时代。
不同于常规民船产品,邮轮为控制整体重量,外板采用了大量的薄型钢板,最薄处仅5毫米,相当于两枚硬币叠起来的高度。在邮轮外板焊接中极易出现大量的焊接变形,不仅会影响生产工艺流程,而且会降低邮轮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而影响邮轮建造的总体进度。
李勇团队作为焊接中的中流砥柱,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开展了上百次的焊接试验,反复调节数值,调整工装位置,并组织大学生运用有限元仿真模型计算,分析了近万条数据,最终找到了材料短时间不均匀的加热导致钢板上下弯曲产生波浪变形这一关键问题,并成功试验出了焊接电磁矫平和火焰加热相结合的工艺,使邮轮薄板分段焊接变形难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障了首制大型邮轮船体结构全船贯通的大节点的顺利完成。
甘为人梯,执着于创新传承
精湛的技术为李勇赢得了诸多荣誉,但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编制标准和“传帮带”上。
李勇参与了国家1+X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三套教材编写,并入选了国家教育部十四五规划教材;他参与国家教育部和中船集团组织的“特殊焊接技术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评审、7项国家行业焊接标准、16项集团焊接标准和41项企业焊接标准的专业评审,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焊接》、《焊接技术》等10余篇,并编写了《装焊工艺概论》、《焊工理论试题库》等培训教材和大型邮轮焊接标准作业指导书,还开设了“技师讲堂”……
在李勇眼中,“工匠”精神意味着做事要持之以恒,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遇到困难要有披荆斩棘的勇气。工作要敬业,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精业”,技艺要精湛,知识要丰富,思维要创新,生产的产品才会有更高的品质。李勇强调,一定要有奉献精神,把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徒弟,员工整体技术提高了,才能助力企业和国家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