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汉学家李圭甲:汉字透视中华文化影响
作者:杨雅惠
汉字在历史长河中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时至今日,汉字仍旧凭借其独特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着迷于学习和研究汉字。韩国延世大学名誉教授李圭甲在接受“东西问”专访时,分享了他对汉字起源和发展历程的见解,并解读了“方块字”对周边国家文字的影响。
深入钻研汉字异体字逾 20 载
李圭甲与汉字的缘分,始于中学时期。“我中学时就对历史饶有兴趣。一次,我想了解朝鲜王朝时期的一段史实,查阅相关文献时却发现,关于这段史实的资料无一例外地用汉字书写,没有韩文资料。当时,我的中文水平有限,难以准确理解记录的具体内容。那一刻,我意识到,探索历史文献,首先要学会汉字。”
于是,在报考大学时,李圭甲选择了汉字专业,进入延世大学中文系。在大学期间,他终于如愿接触到更多以汉字记录的文献。幸运的是,在他大二那年,学校开设了汉字学讲座。李圭甲回忆道:“此前,我们学校不曾开设此类课程,韩国其他大学也没有。”机缘巧合之下,李圭甲与汉字结下了不解之缘,《文字学概论》和《文字学》等中文教材让他对汉字的兴趣与日俱增,坚定了他研究汉字的决心。
李圭甲最初研究汉字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后来对利用甲骨文和金文进行字源研究产生了兴趣,并花 20 多年的时间深入钻研汉字的异体字。
在阅读文献时,李圭甲接触到关于仓颉造字的说法,但他认为这仅仅是一个传说。他认为,汉字的创造并非单一确定的某个人,而是在漫长岁月里,经由许多人的共同努力、不断发展演变而完善的。李圭甲推测,仓颉或许在汉字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汉字演变历程逐步简化
从诞生至今,汉字经历了诸多变化,但这是一条逐步简化的道路。李圭甲表示,比较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以及当今使用的简化字,可以清晰地看出汉字演变的简化趋势。这种简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为了书写方便。李圭甲也指出:“汉字在简化的过程中,一些字形与其他汉字字形变得相似,导致差异模糊,因此反而会出现繁化的现象。繁化的汉字数量相比简化的汉字,比例极低。”
随着社会发展日益复杂多样,一些新词语和汉字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汉字不仅在字形上发生了变化,其结构也发生了演变。形声造字法是导致汉字数量激增的主因,它不仅融合了字形成分,还融入了字音成分。当今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具有表音功能。尽管汉字结构相对复杂,但它并没有丧失生命力。李圭甲认为,这是因为汉字在形声造字法中融入了表音成分。
学界普遍认为,文字大致分为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和表意文字。音素文字或音节文字是以发音起决定性作用,而表意文字则是通过字形了解字义。目前仍在使用的音素文字包括英语和韩语等,音节文字包括日语的假名等,而表意文字的典型代表则是汉字。李圭甲认为,尽管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但通过形声这一独特的造字方式形成的汉字占比较大,因此汉字具有既表意又表音的特点。
汉字对周边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
由于汉字发展历史悠久,它对周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李圭甲介绍道:“汉字不仅直接影响了契丹文字和蒙古文字的创立,还对日文假名的产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东南亚,越南语的‘喃字’也是在汉字影响下产生的。尽管与越南语有些差异,但韩语在创立之初也参考了汉字的发音,因此汉字对韩语的造词功能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韩语词汇中汉字词所占比例相当高,数据显示58%的韩语是汉字词。李圭甲解释说,韩语由纯韩语词、汉字词和外来词组成。“汉字和韩文在字形结构上非常相似——汉字和韩文都是方块字。”
汉字与所有文字一样,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李圭甲举例称,通过甲骨文的字形可以窥见殷商时期的文化样貌。汉语并不是单纯地用字音的相似性来标记外来词。“有像‘可口可乐’这样用字音和字义来标记的,也有像‘星巴克’这样区分字音和字义来标记的,更有像‘电视’那样干脆只用字义来标记的。”
李圭甲指出,中国国内从事汉字学研究的人员众多,汉字学在许多研究领域都有重大学术发现,相关资料也便于获取。海外研究人员会对中国学者不易接触的领域进行研究,这种中外比较研究颇具吸引力和价值。
近年来,海外了解和学习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李圭甲看来,这与其说是汉学的发展,不如说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与中国进行交流。“每个人都渴望经济上的富足,这是古今中外皆通的道理。如果某个地区经济繁荣,有志之士就会与该地区建立联系,实现自己的经济富裕。”
据了解,韩国各大学中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备受欢迎,在所有文科专业中位列前茅。五十多年前,韩国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年招生规模仅有百余人。随着韩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度日益提升,各所院校纷纷开设该专业,入学人数也随之暴增。
目前,韩国设有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院校已超过百所。(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