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5月12日电(韦香惠)ICU是生命最后的防线,医护人员、患者和死神正面交锋的战场。它对很多人而言既神秘又沉重,家属不能像在普通病房那样自由探视,大部分治疗操作和生活照护都需要护士来完成。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窗而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ICU的护士们已开始忙碌的一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到更衣室换上拖鞋和工作服,戴上口罩和帽子,严格洗手消毒,然后穿梭在病房之间。
早上7:50,护士长李宇轩和护士们开始晨交班。ICU的交班不仅内容细致,还要到病床前交接,交代患者24小时的病情变化、出入量、意识、皮肤、管路、饮食、排泄、液体、治疗仪器等。交班时,医护人员还会协助不便活动的患者活动四肢,帮助他们翻身、拍背、排痰。
与普通病房不同,ICU没有喧闹的人流,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和仪器的滴滴声。吸痰、翻身、监测出入量,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仪器数据……这些护士的工作与生命息息相关。
“我们的护士时刻监护着患者,仔细观察病情发展。”李宇轩谈到,ICU的患者很多时候意识不清,家属也不能陪护,这也是ICU护理的特殊之处。
很多人说,“ICU的护士能顶半个医生”。在李宇轩看来,这句话既是对ICU护士工作的肯定,也是他们的自我要求。
李宇轩表示,ICU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护士作为全天候照护者,不仅要熟练操作仪器,还要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护理措施,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以及潜在的安全隐患。
在ICU病房,男护士并不少见,甚至是“必需”。和李宇轩一样,乔浡也是一名男护士。
采访中,谈到社会上对男护士的刻板印象,比如辛苦收入低、不如医生体面等,李宇轩和乔浡都否定了这种说法。“ICU可能是最能体现医护人员工作能力的地方。”李宇轩说。
危重症患者最多、医疗设备最精良、医护力量最强,这是ICU的显著特点。这里也是年轻护士得到锻炼和成长的最佳科室。
汤娜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做了20多年的护士。最初,她在产科工作。与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不同,ICU收治的是危重患者,工作难度高、强度大,压力和挑战可想而知。
护士汤娜在为患者提供护理(韦香惠摄)
汤娜回忆刚进入 ICU 时,对于复杂的监护仪器和病情突变的患者,她曾感到迷茫和紧张。但在一次次实践中,她变得更加从容。
ICU 患者的病情瞬息万变。“有一次正好轮到我值班,在给患者换药时,患者突然心脏骤停,我立即呼叫医生并开始抢救,直到患者转危为安。”这段经历给汤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意识到,ICU 是一个与死神打交道的地方。要成为一名合格的 ICU 护士,不仅要做好标准化的护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协助医生处理,将患者从死亡边缘拉回。
陶雅雯进入北医三院 ICU 不到一年,这是她成长最快的时期,已经可以独立工作了。
她回忆起对科室的最初印象:昼夜运转的床旁监护仪、呼吸机、微量注射泵和血滤机,以及随时可能响起的报警音,这些让她既陌生又好奇。
谈及选择护理事业,“我也没有把自己想得多伟大。就是觉得年轻人总得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发挥所学专业的价值,并在这个领域做出贡献。”陶雅雯说。
护士陶雅雯工作中(韦香惠摄)
从校园到病房,从护理新手到成为患者的依靠,陶雅雯认为最重要的是从学生心态转变为工作心态。刚开始,她面对家属和患者时不知如何沟通,有些畏手畏脚。后来,她发现问题在于对工作内容不够熟悉,还需要更多地站在患者和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她开始努力了解患者的情况,向资深护士请教,并积极与医生交流,逐渐获得了家属和患者的信任。
成就感和挫败感经常同时出现。“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患者转到普通病房。再苦再累,一切都有意义。”陶雅雯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