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巨资新建?缘何不低价并购光伏

小王

针对产业招商乱象,赶碳号是有话要说。文章发布后,我们收到了各方善意的提醒。作为行业媒体,我们有责任继续探讨这一话题。

儿时一道数学题:一个进水管和一个出水管同时打开,需要多久能填满水池?

如今,光伏行业的减产问题与水池问题有相似之处:一方面,大量跨界的光伏企业关门停产;许多新企业、新项目、新产能仍在加紧建设。

进水和出水同时进行,这一轮光伏减产还需要多久才能结束?持续这样下去,到底要浪费多少“水分”?赶碳号认为,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学科,许多数学题并非直接教授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数学模型训练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例如,一边是光伏产能过剩、企业濒临破产;一边是新项目和大项目仍在加紧建设。

赶碳号有些不解,既然这些企业有资金新建光伏产能,为何不重整濒临破产的公司,重启闲置产能呢?

闲置产能的出现

第一批跨界光伏者可能后悔不已!多数跨界光伏者的命运是:2022年雄心勃勃地立项,2023年意气风发地投产,2024年天天躲债、停工关门。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宣布光伏业务濒临绝境:8月,扬州棒杰(棒杰股份子公司)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被债权人向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7月,聆达股份收到《决定书》,公司债权人金寨汇金向法院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同样在7月,金刚光伏收到《决定书》,公司债权人广州旷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申请对金刚进行重整。

麦迪股份拟出售光伏业务实施主体炘皓新能源100%股权,回笼资金。上市公司尚且如此,众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跨界者境况更加不乐观。

新一轮大项目已在路上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3年底,光伏制造业的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大环节产能均超过900GW。

光伏产能已经严重过剩,明显超出未来几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

供需失衡导致光伏行业陷入非理性价格竞争,整体产能严重过剩。

激烈的竞争使企业间的比拼已从产品、技术和全成本竞争转向现金流争夺,谁能撑得更久谁就能生存下去。

在这背景下,头部企业也纷纷推迟项目投产,甚至永久搁置。

例如华东重机宣布终止投资安徽亳州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生产基地项目,并解除与亳州芜湖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签订的相关合作协议。

即使市场环境如此恶劣,仍有一些光伏项目正准备启动。

根据各地政府环评文件梳理,一批新的公司和项目正在筹建当中。

在制造企业经营压力剧增、地方财政吃紧的背景下,继续新上产能而不回收闲置旧产能,对企业、金融机构、员工甚至普通民众都是不负责任的。

无论是通威收购润阳股份,还是宁德传闻收购一道新能,这些都是解决当前光伏行业问题的有益举措。

那么,为什么一些企业、地方政府和资本宁愿新上项目,也不收购濒临破产的项目或企业呢?

可能的猜测和建议如下:

  • 对即将出清的企业设备进行估值很困难,因为这会直接反映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导致资产大幅减值。
  • 据了解,企业采购光伏设备时,大多有地方政府提供的20%左右设备补贴,其余部分由地方政府背书,企业通过抵押设备向银行或金融机构融资。
  • 一旦设备的实际市场价值还原,企业、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可能无法承受。
  • 一些光伏企业虽然每天亏损,但只要不停产,现金流就不会断。
  • 企业和地方政府通常会积极自救。好时候大家互惠互利,坏时候就需要共渡难关。
  • 现在光伏项目要转让,肯定只能骨折价。但项目一旦卖掉,企业前期投入很可能血本无归,再无翻身可能。
  • 即使地方政府希望招商引资,但许多企业主可能也无意在这个时候出售项目。
  • 底子厚的企业越早止损,断臂求生,皇氏就是一例。而那些空壳跨界光伏项目,可能一上来就是盯着补贴来的,没有任何退路可言。反正都要输,索性坚持到底。

现在,地方政府最怕企业消极怠工,能帮扶就帮扶,能撑下去就撑下去,尽量避免停产导致工人讨薪,即使企业关门也要妥善处理矛盾和风险。

濒临破产的光伏企业,问题不一定是产品卖不出去,而是经营管理混乱,债务结构复杂。

有的产能不够先进,设计不合理,后期改造成本太高。有收购意向的企业做尽职调查时很难发现隐藏风险。

就像房地产商破产烂尾后留下一堆问题,金融机构、承包商、材料商、购房者都会受到困扰。

光伏设备更新换代和降本速度很快。

还有,一些新建光伏项目宣称的投资额真实吗?有水分吗?最近有个项目,中清光伏要在贵州凯里建6GW的TOPCon电池,声称投资30个亿,每GW产能高达5个亿。

何必巨资新建?缘何不低价并购光伏

这个说法可能骗得了外行。赶碳号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TOPCon电池设备整线成本只有1.2亿元/GW。

那么,剩下的3.8亿/GW花到哪里去了?中清的故事很多,我们以后再讲。

一位头部企业负责人私下透露,上市公司公布的光伏项目投资额有时远超设备成本,因为还包括了土地、厂房等费用。

如果加起来还高于正常值,也情有可原,不代表企业真的要花这么多钱。有时,这是地方政府的需要。

新建大规模光伏项目时,夸大一些投资额既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也能满足地方KPI要求。

现在如果一家企业只愿意花很少的钱收购一个旧产能,解决一个烫手山芋——造成问题的人可能已经调走了——那么,各方的需求都无法满足了。

早在2023年年报投资者交流时,协鑫、晶澳等头部企业就表示不再规划新项目。

上表中的企业大多是新面孔,不是老玩家。越是这样,就越让人担心。

希望赶碳号的猜测是杞人忧天。笔者真心建议,招商模式可以改进,先解决已有问题的项目,再上马新产能。

至少,对同一地方来说,如果还有问题光伏项目没处理,那再上新产能时审批应该谨慎小心。

赶碳号明白,这个建议可能会得罪人。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品牌家电排名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416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