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中,楚国士兵上战场,为何要手持吴地戈、背着秦地弓?”“这恰是屈原的写作特色,是浪漫主义,而非写实。”北京市顺义区第一中学的语文课堂上,学生们踊跃提出问题,推动着教学的进行。起初,学生们不敢提问,但在马玉梅耐心地解答后,语文课堂渐渐成为学生们的主场。
1996年,马玉梅从首都师范大学毕业后,便来到顺义区第一中学任教高中语文,后来她加入了民进,担任顺义区支部主委、北京市委会委员。她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报采访时,分享了她的教学理念:“要先‘改变人’,才能学好语文。”
“‘改变人’,最重要的是改变人的思维方式。”马玉梅在最初教学时发现,许多学生还停留在“被动学习”阶段,因此她决定转换教师的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知识就像水,要先教学生‘打井’,让他们有自己取水的能力,而不是直接把水倒给他们。”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趣味横生。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有学生问:“老师,您不是说诗歌最忌讳音词重复吗?为什么李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为什么不写杜甫那样的格律诗,是他写不过杜甫吗?”面对旁人觉得好笑的问题,马玉梅却觉得发现了宝藏,“我会先从文学常识出发告诉学生,李白和杜甫擅长的诗歌体裁不同,像李白这种自由奔放的情感,更适合用自由的古体诗表达。而且,诗人选择哪种诗歌题材来创作,是根据表达的需要,而不是别人规定。”
在课堂上,马玉梅对学生们的提问句句回应,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越来越有深度:“为什么老实、手艺一般的金大力能当上瓦匠头呢?”“马蒂尔德的渴望,是虚荣心作祟,还是对理想生活的合理追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逃避还是坚守?”
为了更好地教语文,马玉梅在课堂外也花了不少功夫。她认为,“生活就是语文,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
二十年前,马玉梅曾在顺义区的“薄弱校”仁和中学支教。她回忆道:“刚到学校时,操场荒草丛生,桌椅也不齐全。我和同事们几乎是从废墟中起步,激发孩子们的天性,举办朗诵会、话剧社、每日一诗、周末讲坛,还印刷学生自己的文集、诗集……语文就像润物细无声的雨露,悄悄渗透进学生的生活。”
提起这段经历,马玉梅满是幸福,“当时没有打印机,学生们就手写诗歌,在纸上画上花边,贴满楼道,像联合国的彩旗一样。那时,语文就是生活,我和学生们自由地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各种文学瑰宝任我们采撷。”
“三年支教结束,仁和中学的中考语文成绩在顺义区名列前茅。”从那时起,马玉梅意识到,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