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接连发布四项重大举措:
1. 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10个基点至1.7%;
2. 对参与中期借贷便利(MLF)并卖出中长期债券的机构,阶段性减免MLF质押品;
3. 两个期限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均下调10个基点;
4. 三个期限的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均下调10个基点。
这是继2023年8月以来,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首次调整。此举表明货币政策坚定支持经济复苏的决心。
SLF利率的随调旨在维护利率走廊的稳定。LPR下调将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减轻居民房贷利息负担,从而增强消费能力。
适当减免MLF操作质押品有助于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缓解债市供求压力。
短期内,这些措施将强化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支持下半年经济复苏向好,提振中长期经济增长预期。
长期来看,此次“组合拳”式的降息有利于推动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
中国人民银行本次果断降息,体现出货币政策呵护经济复苏的决心,积极响应二十届三中全会“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
分析人士表示,本次降息符合预期,表明货币政策正致力于稳增长、推动物价温和回升。
政策利率下调预计将通过金融市场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巩固经济复苏向好态势。
为加强逆周期调节,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对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SLF利率等政策利率进行了调整,有利于加大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除了降息外,招标方式也迎来调整,从过去的价格招标变为了数量招标。这意味着无需每日通过逆回购操作,公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水平,有助于增强其权威性,进一步明确其主要政策利率的地位。
目前,公开市场招标方式包括价格招标和数量招标,前者的中标价格由供需双方博弈确定,理论上有不确定性,而后者的价格是给定的。分析人士总体认为,明示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有利于强化7天期逆回购利率的政策属性。
以往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采用价格招标,虽然中标利率大部分时候维持不变,但仍需每日开展操作释放明确的利率信号。“考虑到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起主要政策利率的功能,为增强政策利率的权威性,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有必要将招标方式优化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这也是健全市场化利率调控机制的体现。”当天,中国人民银行以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方式开展了582亿元逆回购操作。这也是逆回购操作以来首次出现有零有整的操作情况。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高度关注长债收益率下行及其潜在风险。分析人士认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并不代表长债收益率下行空间打开。中国人民银行此次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意在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熨平短期经济波动;而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反映的更多是长期经济走势,要采用跨周期的视角评估。
分析人士表示,本轮长债收益率的持续下行,已经包含了对本次降息的预期,甚至有明显超调,不代表着需要跟随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行再继续走低。“长债利率过低,也容易引发弱预期的自我实现,而我国经济的基本面长期向好。”分析人士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此次降息有助于支持经济回升向好,提振中长期经济预期,也有助于带动长端收益率的回升,预计未来中国人民银行还将综合施策,必要时借入并卖出国债,及时校正和阻断债市风险累积,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房贷利率迎实质性下调LPR报价质量正在提高中国人民银行7月22日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下调为3.35%,5年期以上LPR下调为3.85%。LPR的发布时间从上午9:15提前至9:00。中国人民银行称,这是为了加强预期管理,促进LPR发布时间与金融市场运行时间更好衔接。
LPR是贷款利率的主要参考基准,5年期以上LPR是房贷利率之锚。分析人士认为,LPR下调符合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需要,有利于支持经济持续回升向好。LPR下调将带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稳中有降,包括存量房贷借款人在内的居民家庭,将享受到LPR下调带来的好处。“7月LPR实现10个基点的下调,缘于多重因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首先是跟随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通过金融市场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其次是融资需求偏弱下,需以价的下行平衡量的适度扩张;再其次是降低存量贷款利率,缓解个人住房贷款早偿压力;最后是提高贷款报价质量,减少偏离度,更好反映市场供需。
今年,在住房贷款利率(LPR)制度的指导下,5 年期以上 LPR 累计下调了 35 个基点。LPR 下调可以为企业融资减轻负担,还可为居民节省房贷利息支出,增强消费能力。举例来说,以房贷本金 100 万元、期限 30 年、等额本息方式计算,每月可节省利息支出约 200 元,利息总额可节省超过 7 万元。
分析人士认为,此次 LPR 下调也反映出 LPR 报价质量正在提高。近年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贷款利率降幅大于 LPR 降幅,尤其是优质客户贷款利率降幅更大,导致 LPR 报价与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出现一定偏离。“截至一季度末,比 LPR 减点的贷款占比达 40%,位于历史较高水平,体现出 LPR 与实际贷款利率存在一定偏离。”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分析师林英奇表示。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出,针对部分报价利率显著偏离实际最优质客户利率的问题,将着重提高 LPR 报价质量,更真实反映贷款市场利率水平。温彬表示,为加强报价质量考核、减少偏离度,后续 LPR 报价或逐步向实际贷款利率靠拢,更加真实反映市场供需情况。
分析人士预计,此次 LPR 下调对银行净息差和银行利润的影响可控,对上市银行股东权益的影响也较小。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效能仍在持续释放,预计银行会根据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也有利于净息差的稳定。“通过清理手工补息节省的银行负债成本,基本可以对冲降息对息差的影响,预计年内存款利率仍有下调空间。”林英奇表示。
7 月 22 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宣布,为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缓解债市供求压力,将适当减免 MLF 操作的质押品。根据公告,自本月起,有出售中长期债券需求的 MLF 参与机构,可申请阶段性减免 MLF 质押品。这被视作护航债市稳健运行的又一举措。
今年以来,受长期债券供给偏慢、金融脱媒等因素影响,长债收益率持续较快下行,已经创出 20 年来的新低,由此累积了债市反转风险。此前,中国人民银行曾多次提示债市过热风险,并在 7 月 1 日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中国人民银行此次再出新招,能够有效释放市场的存量长期债券,进一步增加可交易债券规模。”分析人士表示,目前 MLF 余额超过 7 万亿元,而且大部分以国债、地方债作为质押品。如果参与机构减免质押品后卖出长债,将释放大量债券,有效缓解债市“资产荒”压力。明明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在短端利率下调的也加强了长端利率管理。考虑到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中长期债券规模低,而且借券操作尚未落地,在公开市场操作降息落地后宣布阶段性减免 MLF 质押品,也就是鼓励 MLF 参与机构卖出中长期债券,将有利于压制降息后市场机构对长端利率的做多冲动。“这项新措施一举两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