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焊手”刘海林:焊出海底“油龙”
近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智能制造分公司迎来了六位“新员工”——焊接机器人。
这些机器人的焊接精度可达 0.1 毫米,堪比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而教授这些机器人焊接技术的“老师”正是该公司的特级焊接技师、高级工程师刘海林。
刘海林表示,经过多年海底油气管线焊接经验的积累,他希望将自己的技艺传承给这些“徒弟”。
从业 26 年来,刘海林参与了荔湾 3-1、流花 16-2 等重大工程项目,攻克了 S690 高强钢焊接、双金属复合材料焊接、超深水海底管线焊接等 20 多项技术难题,并完成 50 多项焊接技术革新,解决了近 100 项焊接技术问题。
凭借手中的焊枪,刘海林在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焊出了一条条海底“油龙”。
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好
1998 年,18 岁的刘海林离开家乡山东,加入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电焊学徒工。
电焊工的工作强度极大,每天需要在布满焊烟的环境中工作 8 小时以上。
焊接时,焊花四溅,刘海林的衣服满是密密麻麻的小洞,手臂和腿上也布满了烫伤的痕迹。
除此之外,电焊工还需具备过硬的技术。要焊出一条完美的焊缝,有时需要挥动手臂两万多次,每次幅度的误差不得超过 0.2 毫米。
刘海林回忆道,“我刚拿焊枪时,手臂总会不由自主地颤抖。”
由于环境艰苦,工作要求高,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与刘海林一同入职的工友们走了大半,而他却坚持了下来。
刘海林表示,“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就要干好,不能半途而废。”
为了提高焊接稳定性,刘海林在手臂上吊砖块练习手腕耐力:从一块砖到两块砖,从半小时到一小时,再到两小时。
高强度的训练导致刘海林的手臂肿胀,甚至连筷子都拿不稳。
几个月下来,刘海林持焊枪的手越来越稳,焊接质量也越来越高。
凭借精湛的技艺,刘海林在首届“嘉克杯”国际焊接大赛上夺得手工电弧焊项目冠军。
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电焊是一项艰苦的工作。
“夏天,电焊作业时的温度超过 40 摄氏度。干完活整个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工作鞋里甚至能倒出水。”
“冬天寒风呼啸,滴水成冰,冻僵的双手几乎握不住焊枪。”刘海林说道。
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刘海林一焊就是 26 年。
在秦皇岛 32-6 项目中,刘海林需要趴在地上焊接距离地面仅 5 厘米的焊缝,还要钻进直径只有 50 厘米的钢管里焊接。
钢管内光线昏暗,焊缝位置隐蔽,刘海林只能凭感觉焊接。
当时正值隆冬,刘海林在一个姿势连续焊了 3 个多小时,全身冻得麻木。同事们不得不将冻僵的他从管子里拖了出来。
刘海林始终认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这句话。
在流花16-2项目中,刘海林带领团队成员在海上奋战了6个月,有时一晚上只能睡两个小时。高强度连续作业让他左耳出现了暂时性耳聋。为了和台风“抢时间”,保证项目进度,他不顾医生和队友的劝说,依然坚守在一线,直到项目完工才就医。现在,刘海林仍然听不见高频声音。
26年来,刘海林先后参与建设了近百座海洋平台,焊接的海底管线长达上千公里,累计创造了9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以前教人焊接,现在教机器人。”2012年,由刘海林领衔的“刘海林海洋工程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带徒上。近年来,他授课近百场,培训焊工2000余人次,指导40人获得了技师和高级技师资格,3人获得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单位技能专家称号。
2022年,国内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行业首个智能工厂投产。刘海林转换赛道,从零开始学习操作智能化设备。“以前我教人焊接,现在教机器人。”他说。
刘海林如饥似渴地钻研机器人焊接技术。为了阅读外文文献,他恶补英语;为了掌握几条关键的指令代码,他自费前往国家级焊接机器人培训基地学习。在试验场,他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
如今,刘海林的机器人徒弟从“小白”变成掌握焊接技术的行家,成了行业内争抢的“香饽饽”。
来源:科技日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