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新闻办公室召开“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副部长董建国、秦海翔出席发布会,就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保交房、住房保障、城市更新等社会关切领域进展和未来计划进行了介绍。
9.3亿余人城市生活,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首先介绍了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
倪虹指出:
- 在住房和房地产方面,住建部持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人民住有所居。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400多万套,1.5亿多人实现安居;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 在城市工作方面,住建部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达6.4万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超过9.3亿,城镇化率达到66.16%。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超过25万个,惠及4400多万户、约1.1亿人。
- 在建筑业发展方面,住建部深化建筑业改革,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升级。2023年,建筑业总产值达31.6万亿元,增加值达8.6万亿元,占GDP的6.8%,吸纳就业超5000万人。
下一步,住建部将重点抓好三方面改革工作。
- 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一是明确“房住不炒”定位,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好房子;二是政府为主满足刚性住房需求,市场为主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三是改革完善房地产开发、交易、使用制度,夯实转型发展基础;四是建立要素联动新机制。
- 建立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新机制。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改革,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让人民群众城市生活更便利、舒心、美好。
- 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以改革完善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工程造价、竣工验收等基础性制度为重点,打造现代化建筑产业体系,构建诚信守法、公平竞争、追求品质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
有效推进现房销售 研究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制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在“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的主题会议上表示,住建部将重点抓几方面工作: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满足刚性住房需求。
建立要素联动机制
各地编制实施住房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
有力有序推进现房销售
指导地方在土地出让时约定实行现房销售,探索商品房销售制度改革。
建立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推出项目“白名单”制度,给予合规项目融资支持,转变开发企业融资模式。
研究建立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制度,22个城市正在试点,其中重点建立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
建设“好房子”
在标准制定、样板推广、体系建设、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
保交房攻坚战锁定396万套住房
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排查未交付商品住房项目,锁定年底前应交付的396万套住房作为保交房攻坚目标。
保交房攻坚战多措并举
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文件,最高人民法院明确司法支持举措。
地方制定保交房攻坚方案,发挥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作用,商业银行落实融资支持。
三是要坚持“一项目一策”分类处置。指导各地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班、一银行、一审计、一法官”处置模式。该模式已在郑州率先试点,将向全国推广。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白名单”,给予融资支持,确保项目建设交付;对于资不抵债的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开发企业破产重组或清算,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债务清偿的顺位规定,优先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
四是要促进项目按时保质交付。保交房的目标就是将符合交付条件的房屋交付至购房人手中。我们建立了全国保交房信息系统,每套交付任务都做到“一合同一户一身份证号一联系电话”对应,将工作目标落实到户、落实到购房人,交付一套,销号一套。指导各地切实加强项目工程质量监管,确保交付项目具备入住条件,避免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自然资源部还就保交房项目办证问题出台了配套文件,着力实现保交房项目不动产权证“应发尽发”。
董建国强调,保交房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老百姓交了钱,就应该拿到房屋。下一步,住建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始终把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摆在首要位置,压实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责任,扎实工作,攻坚克难,全力打好商品住房项目保交房攻坚战。
积极推进收购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工作在住房保障工作上,董建国表示,住建部和有关部门一起,加强统筹谋划,指导各地一手抓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加快解决工薪收入群体的住房困难;另一手抓配租型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以“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等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问题。
今年前7个月,全国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安置住房开工和筹集235万套(间),完成投资4400多亿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给。住建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坚决抓好贯彻落实。
一是要抓好规划编制。保障性住房规划是住房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各地从本地区经济能力、房地产市场状况和各类困难群体住房需求出发,坚持以需定建、以需定购,因地制宜编制保障性住房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将保障性住房优先安排在交通便利、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区域,促进实现职住平衡。同时总结推广有关城市的经验做法,建立健全保障对象轮候库,并实行常态化申请受理,准确掌握保障对象的具体需求。
二是要抓好制度完善。国家层面已印发了一系列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政策文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政策体系。住建部正在指导各地,根据国家顶层设计,结合本地实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紧出台具体的实施意见、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完善保障对象、保障方式、保障标准、分配管理等具体要求,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三是要抓好项目建设。
对于今年计划建设的项目,落实好财税、土地、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快项目开工、建设进度,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尽早开展配租、配售,让群众早日入住。
同时强化项目谋划和储备,做好明后年项目的前期工作,形成“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滚动推进机制。
结合当地房地产市场情况,积极推进收购已建成的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推动条件成熟的项目加快完成收购,及时配租、配售。
建设“好房子”样板。全国各地已确定一批保障性住房示范项目,按照“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的要求开展“好房子”建设,提升保障性住房品质,让群众住得健康、安全便利。
着力推动新材料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住建部多次强调,要让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每个人对“好房子”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有四点:一、绿色,让住户健康;二、低碳,省钱节能;三、智能,使用便利;四、安全,安居放心。
在“好房子”建设方面,重点从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制定完善“好房子”标准体系,提升设计、材料、建造、设备以及无障碍、适老化、智能化等标准。
第二,引导设计师精心设计每一栋房子,充分利用每一平方米空间。
第三,推动新材料研发应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提升建筑材料保温、隔热、防水、环保等性能。
第四,强化科技赋能,推广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建造方式,像造好汽车一样造出“好房子”。
第五,实施居住服务提升行动,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支持养老、托育、家政等线上线下的生活服务。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新城市更新的投融资模式。自 2019 年以来,我国已新开工改造 25.88 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 4434 万户约 1.1 亿居民。
城市更新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创新完善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建立一体化推进机制,完善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在行动上,要系统推进“四好”建设,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一、持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重点解决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等难题,计划完成 5 万个以上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在此基础上,推动建设完整社区,更新改造老旧街区和老旧厂区。
二、加强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各类老旧管线 10 万公里以上,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
三、提升城市生命线安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监测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市政设施,实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四、治理城市内涝。整治 100 个城市、1000 个以上易涝积水点,加快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建设,统筹防洪和排涝,提升防汛能力和安全韧性。
深化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改革,建立高质量发展新机制。当前城市发展进入更新阶段,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
下一步,深化规划建设治理改革,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新机制。调整规划,优化存量、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研究城市更新模式和法规;提升城市安全韧性;创新投融资机制。
强化系统思维,统筹协调城市管理,建设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融入城市管理,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培养人才,打造专业敬业队伍。实施“建设英才”计划,培养勘察设计大师等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弘扬工匠精神,打造现代建筑产业工人。
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此前取得明显成效,今后继续加强这方面工作。
制定了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涵盖不同层级和多重元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营造了全民参与保护传承城乡历史文化的良好环境,开辟了城乡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生动图景。
做好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今后,将重点放在加强保护、优化利用、强化监督和夯实基础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