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德国慕尼黑国际车展上亮相,为泰国经济注入活力,同时推动绿色发展,助力中东、非洲等地区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受到热捧,不仅为中国制造增添新亮点,也为全球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23.8%。高端智能绿色的新能源汽车适销对路,充分表明所谓“中国产能过剩冲击世界市场”完全是伪命题。
回顾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世界主要工业大国都经历过产业升级迭代,从生产初级产品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进而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优势地位。中国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战略抉择。在这个过程中,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表现抢眼,这是顺应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势,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的必然结果。
从技术优势看,中国新能源产业建立在长期研发投入积累的基础上,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显著特征。以电池为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安全性能更高、续航里程更长、充电速度更快。有日本汽车专家指出,“中国产能过剩论”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创新、技术和产业链方面的发展速度让一些国家的传统汽车制造商难以应对。
从产能特质看,中国新能源产品是积极满足全球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供给,是助力全球绿色发展的优质产能。作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中国去年生产了958.7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近90%的产能都在满足国内需求,这意味着能够用于出口的产能依然很稀缺。从全球范围来看,优质新能源产能不是过剩,反而是严重不足。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测算,要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将是2023年全球销量的3倍多。
从产业效能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国际潮流所向、大势所趋。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5.1亿千瓦,其中中国的贡献超过了50%。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仅中国企业在沙特建设的阿尔舒巴赫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后35年内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5亿吨,相当于植树5.45亿棵。
中国的绿色产能正在有效地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碳目标并加速绿色转型。这为全球迎接气候变化、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建设清洁美丽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所指出的,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大大提高了清洁能源技术的普及程度,并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中国通过优质的产能推动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以实际行动造福着各国人民。这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担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