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朗空气能全国售后服务电话热线-《今日更新》
A股再现不寻常信号!大变盘或将随时降临
昨日沪深两市成交总额 4959 亿元,创下年内新低,更是自 2020 年 5 月 25 日的 4851 亿元以来首次跌破 5000 亿元。
7 月 31 日受利好消息刺激,A 股反弹,全线飘红,成交额飙升至 9000 亿元以上,较前日放量 3000 多亿元,不少人期待市场反转。
然而 8 月以来,市场并未如预期反弹,反而持续下探,三大指数创下阶段性新低,成交额萎缩至不足 6000 亿元,人气低迷。
昨日成交额不足 5000 亿元,刷新了投资者的认知,有人认为 " 地量见地价 ",市场可能见底。
成交量指成交的数量,成交额指成交金额,二者同为反映市场交易情况的重要指标,关系式为 " 成交量 × 成交价格 = 成交金额 "。
通常意义上,市场成交量即成交额,反映市场资金体量。行情持续走高需要充足的成交量作为支撑,就好比汽车需要足够的燃料才能前行。
成交量持续高位,表示市场参与者众多,人气旺盛,资金充沛,推动行情上涨;反之,成交量萎缩,说明参与者少,人气低,资金不足,难以支撑行情持续上涨。
复盘过往数据发现,A 股每一轮上涨行情,成交量基本维持在 1 万亿元左右,反映出投资者热情高涨。自 5 月中旬 A 股见顶以来,成交量持续萎缩,近期更是连续多日不到 6000 亿元,表明当前市场更多是存量资金的博弈。
昨日的 4959 亿元成交额创下极致缩量水平。那么," 地量 " 是否意味着 " 地价 "?
可用经济学中的供求定理解释。供求双方力量的变化会导致商品价格涨跌。把股票比作商品,持筹者(卖方)和持币者(买方)力量的变化也会影响股价走势。
考虑到近期市场已经连续下跌了将近三个月,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极致缩量,完全可以认为市场已经充分释放了大量的卖压,剩下的持筹者都是躺平的或者愿意长期持有的。
这样看来,指数似乎到了跌不动甚至跌无可跌的阶段。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仅凭这些论据就认为市场“地价”已现,一定是不严谨的。因为供求定理告诉我们,决定商品价格涨跌的除了卖方的力量外,买方的力量同样不可忽视。
就股市而言,虽然市场成交量的萎缩意味着持筹者的卖压减弱,但同时也意味着持币者的买入不积极;换句话说,即便股价已经足够便宜,但愿意在这个位置抄底的人依旧不多,也就是场外很多资金仍在观望。
如此一来,在买卖双方力量都不强的情况下,市场更有可能是震荡或者阴跌,而不是反转向上——也就是说,地量未必就一定会见地价。
问题又来了:为什么大盘都跌到2800多点了,场外资金还是不愿意大举买入呢?在我看来,主要原因至少有二:其一,近期市场赚钱效应实在太差,让不少投资者敬而远之。
如前文所述,自5月中旬阶段性见顶以来,A股已经连续跌了将近3个月,这期间市场平均股价累计下跌幅度已达到20%左右,甚至还有超过2000只个股的价格跌破了春节之前大盘2635的见底日。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持有个股的投资者,大概率都是要亏钱的。
要知道,资金从来都是趋利避害,投资者将钱投入股市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赚钱,当一个市场赚钱效应每况愈下之时,资金自然会“用脚投票”,要么选择暂时离开,要么选择配置其他市场的投资品种,如此便导致市场买盘力量不足。
其二,国内经济基本面尚未出现实质性改善信号。以PMI为例,自5月以来,我国制造业PMI已是连续三个月处于收缩区间,主要拖累因素依旧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根源则是在于房地产行业的持续低迷抑制了钢铁、水泥等建材类消费品的需求,对于居民来说意味着财富效应减弱,再叠加就业和收入预期的不明朗,致使居民消费信心受损。
考虑到PMI是典型的前瞻性指标,PMI的连续走弱直接暗示了国民经济弱复苏的现实。
与此当前正值A股上市公司中报密集披露的时期。总体上看,上市公司中报业绩的修复普遍存在波折。而一系列因素叠加的结果,便是投资者信心动摇,风偏下降,做多热情被压制;而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持续恶化,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压制大众的投资意愿和信心,致使人们宁愿把钱存入银行、购买黄金或是国债,也不愿意投入股市或者配置基金。
除此之外,近期海外各方面形势的扑朔迷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A股形成了冲击,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那么,后市又该如何看待呢?客观地讲,经历了连续近三个月的下跌,几乎所有投资者都早已身心俱疲,人心思涨。
当前A股市场一片低迷,各大指数无一例外地走弱。俗话说,“下跌不言底”,没有意外利好,市场很难快速反弹。震荡探底仍是大概率事件。
目前的点位,即使继续下探,空间也不算太大。这是因为,三中全会和政治局会议已经定调下半年经济发展方向,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这意味着,下半年GDP增速至少能保5%,考虑到内需疲软、外需受限,下半年政策力度大概率比上半年更大,财政和货币政策都有超预期的可能,这将对A股形成支撑。
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政策基调下,一旦市场出现过分下跌或非理性下跌,都会有国家队资金托底。今年以来,雪球产品、量化、两融等杠杆资金减少,市场流动性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从长期来看,美联储9月份开启降息周期基本已确定,这将对全球资本市场形成利好,我国货币政策也将有更大的操作空间,这对国内经济复苏和资产价格提升都是积极信号。
综合来看,当前A股的机会大于风险,投资者不必过于悲观。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以往经验,A股极度缩量并不意味着马上见底,但往往次日会迎来变盘,且在底部区间,向上变盘概率更大。
就像2020年4月至5月,市场成交额不足5000亿的交易日有两次,次日市场均出现明显反弹,万得全A指数分别上涨2%和1.69%。随后,随着场外资金持续买入,A股直接开启了一轮近两年的牛市。
这次是否会重演历史?我们拭目以待。
提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观点仅供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
研究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高级研究员付一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