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热捧两性话题之谜

小王

本报记者:文丽娟

本报实习记者:马子煜

“昨天夜里,救护车送来一位休克的老年患者,我们给他做了检查,初步诊断为××,随即实施抢救。经过 4 小时的努力,患者终于脱离了危险。借此机会,我提醒大家一定要重视身体健康,健康才是根本。”

当读者为患者捏把汗、赞赏医生的技术,并顺带关心自己的健康时,却不知这篇文章其实来自社交平台上医疗科普账号引流的“实用贴”。描述的场景也出自一位“网红医生”编造的短视频。

《法治日报》记者发现,网上有大量指导打造“网红医生”的帖子:“医学科普模板,直接套用即可”“呈现真实急救场景,绝对吸睛”“医生 IP 吸粉最简便方法”...

随着医疗健康科普盛行,不少医生热衷于在社交平台上通过短视频或直播科普健康知识。但记者调查发现,部分“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不惜编造剧情、沾染软色情,随后推销课程、开展不当营销,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

对此,受访专家指出,卫生健康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联合网络平台加强对“网红医生”的监管,封禁利用医生身份直播带货的账号,同时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让医学科普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

直播中不见医生

虚假认证查无此人

北京海淀居民杨女士近年来观看了不少医疗健康科普直播,但她最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网红医生”的直播间里没有医生。

“出镜的通常是助理,和观众连线后,他们会用‘加薇’‘+威’等同音不同字的表述引导观众添加联系方式,将观众引流到其他社交平台。我曾多次在这类直播间咨询疾病或症状,但助理都不会正面回复。”杨女士说。

根据杨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进入一个拥有 100 多万粉丝、认证为“北京××医院皮肤科××医生”的直播间,发现博主主页显示为男性,但直播出镜的却是一名女性。对方自称是××医生的助理,并通过一系列话术将观众引导至另一个认证信息不全且粉丝量较少的普通账号,声称该账号是专门的客服号,负责和用户一对一沟通,并让记者添加“医生”的社交账号进行付费咨询。

北京市律通律师事务所主任郑中臣认为,助理直播引流、用大号引流小号等方式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和欺诈。直播过程中通过暗示引导用户添加社交账号,可能侵犯用户隐私,涉嫌违反《网络安全法》中关于网络不正当竞争的规定。

还有一部分医生的认证信息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有的医生在平台上认证来自某知名医院,但实际上在该医院并无此人;有的医生的认证信息已过期,已从认证医院离职但未更新认证;有些人直接盗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认证,以此获取公众信任。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研究中心主任刘鑫在调研中发现,某山东县级医院同时认证为整形外科医生的竟有 50 多人。刘主任表示,县级医院科室一般只有五六名医生,而 50 多名医生明显不符合常理,其中必定有虚假认证行为。

刘鑫指出,根据《医师法》,医师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医疗活动。医师在网络平台提供医疗服务时,须真实提供执业信息,包括姓名、执业地点、执业范围等。网络平台上的医生认证信息造假显然违反相关规定。

刘鑫强调,这种造假行为还可能构成刑法中的伪造证件罪或诈骗罪。因为该行为会误导患者,使他们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从而造成财产损失或生命危险。

为流量不择手段:跨界擦边伪科普

记者注意到,部分医生在发布科普内容时,早已超出了各自专业领域。例如,外科医生跨界分享肠胃健康知识,耳鼻喉科医生广泛涉猎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更有医生热衷于讲解两性知识,发布诸如“同房”“夫妻生活”“性知识”等隐私话题内容,以此博取流量。

山东济南的李女士表示,她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过口腔医生讲授两性健康话题。“医生本应进行专业医学科普,却热衷于传授男科知识、两性知识,什么流量高就说什么。”

观察发现,部分“网红医生”还进行擦边科普。他们不仅不穿白大褂进行传统医学讲解,反而穿着吊带裙、露腰装、紧身衣等服饰,通过剧情演绎的方式增加互动性,提问和回答的问题皆十分露骨。

郑中臣指出,“网红医生”为博流量而大肆炒作两性话题,可能误导公众对医学知识的认知,产生不良社会影响。他们使用不当的语言和图片,通过低俗、擦边的行为吸引眼球,监管部门应及时予以处理。

除了跨界科普,还有误导观众的“伪科普”

记者发现,部分“网红医生”进行“伪科普”,导致不少观众误入歧途。

在某网络平台上,一些“网红医生”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展示各种所谓“视力恢复”技巧,声称按照他们的方法训练,视力就能显著“改善”或“恢复”,甚至从深度近视 800 度降低到 100 度。

对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进行批驳,强调目前医学上尚未有有效根治近视的方法,只能通过科学矫正、改善用眼习惯等方式避免加重近视。

开通橱窗带货违规,推送广告推销药品

“网红医生”竭尽全力博取流量,最终目的还是“变现”。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记者发现多个“网红医生”开通了橱窗带货功能。尽管他们的视频内容主要是健康科普,但带货商品却五花八门,囊括养生保健品、日常生活用品、厨房用具等。有些医生在视频中只推荐某些成分或配方,不提及具体产品,但在评论区会以回复粉丝提问的形式进行“指引”,暗中打广告推销药品。

北京居民刘先生带状疱疹复发,备受煎熬。一日,他在短视频平台看到一则科普带状疱疹的视频,便尝试在评论区向“网红医生”询问推荐药物。

很快,这名“网红医生”回复称,可服用××药,不仅能根治带状疱疹,还能预防神经痛后遗症。刘先生下单购买,但使用一周后并未见效。

业内人士透露,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网红医生”的私域流量吸引了资本,看好其变现潜力。“‘网红医生’通过打造个人IP,提升门诊量,然后通过直播打赏、带货、在线问诊等方式变现。”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规定明确禁止医生直播带货,包括医疗、药品、保健品等相关产品。业内专家指出,未经过亲诊,医生不应在直播中推荐或宣传药品,以免误导公众,造成药品使用不当。

医生推荐药品或医疗器械,有可能被视为对厂商背书,如果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医生可能面临负面影响或承担责任。医生在进行商业变现时,应充分考虑职业风险。

为整治医疗自媒体乱象,相关部门持续加强监管。5月印发的相关文件要求规范直播带货,净化网络环境。

网红医生热捧两性话题之谜

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冒充专业人员开展不当营销等问题。

各大平台响应行动,对“网红医生”传播“伪科普”“伪知识”等误导公众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采取封禁等措施。

一些医院收紧对医疗视频直播和网络问诊的监管。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发布《自媒体平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个人不得未经授权以医院、科室或单位名义在自媒体平台上注册和运营账号。

专家郑中臣认为,加强监管是解决“网红医生”乱象的关键。具体措施包括:网络平台强化医生认证信息审核,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封禁利用医生身份直播卖货的账号;卫生健康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督促医生遵守相关规定,禁止利用职业身份进行直播带货;查处并依法处罚“网红医生”变相或直接发布的虚假宣传广告。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品牌家电排名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