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成矿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与勘探靶区

小王

**东昆仑成矿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地质条件与规律**

**作者:**李良、孙丰月、李世金、李碧乐、钱烨、王超、赵拓飞、禹禄、王冠、霍亮、王力、张雅静、王琳琳、李浩然、闫佳铭、李予晋、张得鑫、杨延乾、王维

**摘要:**

东昆仑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金、铜、钴、镍、铁、铅、锌矿床产出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地质勘查工作不断深入,特别是自80年代以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发现了大量大型至超大型矿床,如大场金矿床、夏日哈木铜镍矿床、尕林格铁矿床、维宝铅锌矿床等。

2011年,吉林大学与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在东昆仑西段发现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打破了传统认识,引起矿床学界高度关注。此后,东昆仑成矿带陆续发现多座铜镍矿床,取得了新的勘查成果。

**主要认识:**

东昆仑成矿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与勘探靶区

1. 东昆仑造山带从寒武纪到晚三叠世经历了4期不同强度的铜镍钴成矿事件,其中志留纪至泥盆纪岩体数量最多,矿化率最高,成矿规模大,岩体分布呈丛聚性。

2. 成矿具有明显的岩石专属性,以杂岩体为主,超镁铁质岩是最重要的含矿岩石,多属于铁质超基性岩,岩相发育齐全,富含贵橄榄石和斜方辉石。

3. 原始岩浆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大比例部分熔融,地壳物质混染是硫化物饱和的关键因素。

4. 志留纪至泥盆纪岩体找矿潜力最大,主要分布在昆中带,是今后找矿勘查的重点区域。其他期次找矿潜力较小,但有必要进一步评价寒武纪至奥陶纪岩体的铜铂族元素富集性。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与柴达木盆地相邻,西接西昆仑山脉,东与西秦岭山脉接壤,是中国昆仑-秦岭-大别中央造山带中西部的一部分。

该造山带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拼贴形成,形成于加里东期至印支期,受到前原特提斯洋、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和特提斯洋的不断演化影响,拥有丰富的金属矿床,是研究边缘造山作用、构造体制转变和叠加成矿作用的理想区域。

东昆仑成矿带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与勘探靶区

东昆仑造山带拥有丰富的金、铜、钴、镍、铁、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带,享有“金腰带”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和矿产资源基地,已被列入《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中的青海省东昆仑野马泉-夏日哈木铜镍基地建设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质和冶金勘察单位对东昆仑地区的矿产资源进行了勘查。80年代以来,随着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研究的深入,以及中国地质找矿工作的西移,东昆仑成矿带的勘察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综合应用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现代成矿理论等方法,发现了大场金矿床、那更康切尔银矿床、夏日哈木铜镍矿床、尕林格铁矿床和维宝铅锌矿床等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2011年,吉林大学与青海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在东昆仑西段祁漫塔格地区发现了夏日哈木超大型镍矿,打破了该地区无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的传统认知,引发了矿床学界的广泛关注。此后,阿克楚克塞铜镍矿床、石头坑德铜镍矿床、浪木日铜镍矿床和尕牙河铜镍矿床等一批铜镍矿床相继被发现,展示了东昆仑地区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的巨大找矿潜力。

**学术研究和矿产开发**

东昆仑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取得了进展,涉及成矿年代、地质背景、岩浆性质、成矿机制等方面。

矿床的成岩年代和期次尚未明确,区域性研究不均衡,找矿潜力和方向不明确,限制了该地区矿产勘探工作的开展。

基于大量的勘探资料和研究成果,本文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岩浆铜镍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成岩年代、空间分布规律,并提出了找矿方向,为今后的矿产勘探提供指导。

**区域地质背景**

东昆仑造山带是中国昆仑-秦岭-大别中央造山带的一部分(图 1a),其地质构造演化在西部地区尤为重要。强烈的造山运动塑造了巍峨的昆仑山脉。

东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演化模式有三种主要观点:开-合构造、地体增生和多期边缘造山。

开-合构造模式认为该地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开-合构造演化旋回。

地体增生模式表明,古生代时期南、北昆仑地体经历了陆块分裂、汇聚和俯冲拼接以及构造运动和变形过程。

非威尔逊旋回理论认为,东昆仑造山带的前造山阶段是由多个岛屿和小洋盆组成,造陆-造山阶段则是软碰撞、多旋回和构造迁移。

边缘造山带理论则认为,东昆仑造山带是一个经历多次边缘造山作用的边缘造山带,其形成过程与特提斯洋的演化有关。

昆北、昆中、昆南和阿尼玛卿四条断裂共同构成了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格架,它们将造山带划分为三个构造分带(图 1b)。

这些巨大的断层控制着造山带岩石、岩浆岩和矿产的分布,昆中断裂尤其对东昆仑造山带的地质演化有着重大影响,导致其南北两侧构造单元的演化历史截然不同,且它们的次级断裂是区域热液脉状矿床的主要成矿断裂。

以昆中断裂为界,南北基底不连续,性质差异明显。北部昆中带和昆北带的结晶基底是由古元古代金水口群变质岩组成,而南部则以中新元古代的大洋玄武岩高原为褶皱基底,展现了多期边缘造山作用形成的边缘造山带的特征。

昆南带的万宝沟群玄武岩虽然形成于中新元古代,但当时它并非陆壳的一部分,而是发育在大洋壳上的玄武岩高原,与北部结晶基底有明显区别。后期发生拼贴后形成了昆南褶皱基底,直到加里东期拼贴到昆中带上后,其没有被俯冲掉的残存部分才变成了陆壳。

东昆仑地区的地层归属柴达木地层区,地层时代跨度大,几乎涵盖整个地质历史。其中,昆北带和昆中带的地层分属于柴达木南缘分区,而昆南带则属于东昆仑山南坡分区。

昆南带(东昆仑山南坡分区)与昆中带、昆北带(柴达木南缘分区)的地层差异明显。以昆中断裂为界,断裂南北两侧地层差异较大。北部昆中带和昆北带以古元古代金水口群为主体结晶基底,南部昆南带以中新元古代万宝沟大洋玄武岩高原和微陆残块为褶皱基底(图1b),盖层的形成各具特色。

古元古代金水口群主要分布在柴达木地块及其边缘,自下而上分为白沙河组和小庙组两个岩组,顶部与上覆的中新元古代冰沟群狼牙山组不整合接触。该地层是一套角闪岩相至麻粒岩相的区域变质岩,主要发育片麻岩、麻粒岩、片岩、镁质大理岩以及部分混合岩等,是东昆仑铜镍矿床的主要围岩,对铜镍成矿有重要作用。

万宝沟群分布于昆南带,构成了其褶皱基底。它是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海相中基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构造,总厚度超过6073米。根据岩石组合可将其划分为下碎屑岩组、火山岩组、碳酸盐岩组和上碎屑岩组,其中碳酸盐岩组发育元古宙的叠层石。

东昆仑地区的岩浆岩十分发育。昆北带、昆中带和昆南带三个构造单元均有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出露,侵入岩和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各有不同,不同构造单元的发育程度也不一样,局部还有蛇绿混杂岩出露。时间上,以志留纪至泥盆纪和二叠纪至三叠纪的侵入岩分布最广泛,尤以这两个时期的花岗岩最为发育,形成了昆中带规模宏大的花岗岩带。

值得注意的是,志留纪至泥盆纪的花岗岩主要以钾长花岗岩为主,具有明显反映后造山富钾花岗岩的特征,与同期的镁铁质至超镁铁质岩构成了“双峰式”侵入岩。镁铁质至超镁铁质岩分布于昆中断裂以北,尤以昆中带出产最多,是东昆仑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最重要的成矿岩体。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品牌家电排名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04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